羅右汝
作者:羅右汝
參賽標題:無法抹滅的傷痛
書籍ISBN:9574692388
中文書名:煙花三月
原文書名:煙花三月
書籍作者:李碧華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臉譜叢書
出版年月:2000年12月01日
版次: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古早有一個傳說,姻緣是天注定,月下老人會用一條紅絲線將該相遇的兩人緊緊繫在一起,如何如何都無法脫逃。這本書說的是一段淒涼的愛情,月下老人繫了又放開的繩,一場悲情的人生。故事,發生在三月。他們——一個慰安婦、一個勞改犯,離散了38年,終於再見。十八歲時被迫當了慰安婦,之後她的人生錯亂一片。戰爭結束,她幸運的活了下來(或許該說是不幸?),為了生活,只能依靠男人,然而,她的過去是一場揮之不去的惡夢緊緊跟隨著她,從這個男人到那個男人,再痛苦也只好忍耐,為了有一口飯吃,直到遇見廖奎——老天沒讓他們過過多少好日子,廖奎遭勞改,兩人離婚,從此天涯一方,各自懸念。她只有2個小小的心願,一個是聽日本政府為慰安婦說一聲道歉,一個是打聽她心中牽念不忘的男人是生是死。一個七老八十不識字的老婦人,只能空想,什麼也做不成,直到她為了被強迫做慰安婦一事向日本政府控訴,認識了香港的作家李碧華,事情開始有了轉變……
二、內容摘錄:
1. 世界上最鋒利的不是刀劍,最無可抵禦的不是槍炮核彈,而是「良知」。良心那麼輕、軟、脆弱,但「良知」是一種永恆。 P.356
2.有些人活著,是「動物性」,有些人活著,是「昆蟲性」。--動物兇猛,弱肉強食,才能自保。而昆蟲,六足四翅,折了翅斷了足,歷經滄桑,仍在人間頑強生存,牠沒攻擊性,只有無奈的保護色,和逃躲、迴避、隱蔽……的本能。上一代,上兩代的中國女性,手無寸鐵,與強權、強敵、強勢抗衡的,只是她們的「昆蟲性」。P.079
三、我的觀點:
當年,日軍侵華,無情的屠殺,使的家庭分散,妻離子散,遍地的屍體,血流成河,哀鴻遍野,在歷史的戰爭中,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無論是有錢人家的閨秀,純樸善良的鄉間婦女,都被逼著充當慰安婦,他們飽受精神心理生理上許多的虐待欺凌
狠狠的蹂躪,活在即其沒有自尊的日子,可以過著平平凡凡但卻美好的一生,就這樣硬生生的葬送了。
書中記述了主角袁竹林女士的故事,15歲時嫁給了第一任的丈夫,而在抗日期間,丈夫失蹤,頓時失去了一個依靠,18歲那年被一個女人矇騙,說著可以給他在武漢的旅館謀一份洗衣打雜的差事, 為了養育子女以及父親,不惜離開自己家鄉到外地賺錢,抵達後被強行帶入軍營充當慰安婦,從此人生有了巨大的改變,從平凡的生活硬生生的推入了無止盡的深淵中,在軍營中看到了日軍對於慰安婦各種非人的對待,戰爭結束後,他遇上了廖奎,但連老天爺不放過他們,沒多久,廖奎遭勞改兩人被迫分隔兩地38年,而在最後多重的善心人士幫助下,袁女士最終還是和朝思暮想的那個人重逢,即使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困住他們倆的不是距離而是切不斷的情還有分離的痛。
看這本書時,心中非常悲痛且恐懼的,袁竹林女士及其他女孩遭受了許許多多非人的對待,他們失去了以生而具有的人權,強迫,折磨,以淚洗面,自尊變的一文不值,看著自己的同伴中飽受折磨的死去,書中也提及了日軍是用何等殘酷的手法將一個女孩凌虐致死,視覺將文字傳送到大腦,那一個場面彷彿真實的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感覺到陣陣的冷風,即便是在一個炙熱的夏天,感受到了當時袁女士的心情,但那份擔憂著「下一個會不會就是我的呢?」的恐懼感是生於安逸時代的我們如何都想像不到的。
到了最後存活下來的慰安婦們,有的覺得自己過於骯髒不再適合存在世界上,便自殺了,無論是這本書還是課本上一段段的歷史都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不公,感受到人心的醜惡,自私,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將一個個女孩的大好前程都葬送了,戰爭結束了,時代也進步了,袁女士和當年殘存下來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女士們想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這是他們一生以來的願望,那一個個由青春年華的少女轉變為一個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他們一生都背負這當年的那份折磨那份痛,陰影跟著他們一輩子,永遠都抹滅不了,並活在當年的那一個陰影中直到解脫那天,而這是日本一直不願承認自己國家從前犯下的錯誤,他們想要的只是政府坦蕩蕩的一個承認發自內心代表國家的一句道歉,但卻還要層層的會議討論票選是否要公開道歉,這讓我不免感受到對於人性的失望,想著究竟還有誰能對袁女士以及所有慰安婦們當年的不公負責呢?還有誰能牽起無助的他們走出當年的陰影呢?人們老說著時間會沖淡一切痛苦的回憶,這是時間再久也沖淡不了的,或許袁女士過世後會被世人給淡忘,但慰安婦們依舊活在歷史中
四、討論議題:
1.戰爭結束了是什麼驅使著袁女士繼續活著,勇敢面對未來?
2.姻緣是天注定的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段情將即使分隔38年的袁竹林女士與廖奎牢牢的繫在一起呢?